《伯恩斯坦醫師的糖尿病治療方法》第四版選譯23
以下是從《伯恩斯坦醫師的糖尿病治療方法》第四版(《Dr. Bernstein's Diabetes Solution》,4th edition)選擇性地翻譯我自己覺得有趣的段落或部分篇章;這本書目前沒有中文版,如果有興趣且可以進行英文閱讀的讀者請務必找來看看,相信會對疾病治療有極大的幫助。
This post is selected Chinese translation from 《Dr. Bernstein's Diabetes Solution》, 4th edition. I just choose paragraphs and partial chapters, which attract me, as materials for personal translation exercises. If there is anyone who's interesting about this endocrine disorder, please go get this book; the knowledge and methods in it would greatly aid in the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and its complications.
林詠盛(Louis)譯, louisophie@gmail.com
https://withinretreat.blogspot.com
https://louisophie.wordpress.com
https://x.com/louisophie_/
https://bsky.app/profile/louisophie.bsky.social
https://github.com/louisophie/withinretreat
#糖尿病治療,#飲食科學,#糖尿病,#中文翻譯,#diabetes,#dietary,#translation,#RichardKBernstein
———————————————————————————
單元23〖定期門診〗
對一些沒有辦法長期維持治療後新生活(如飲食的改變、規律運動與自我血糖監測等等)的人,定期接受門診治療是會有幫助的;對這樣的人來說,在短期數個月内血糖獲得比較好的控制後,可能就會因相關併發症有所改善、而漸漸地回到過去那種滿足當下欲望的生活。就我的門診來說,若我的病人相隔半年才回來就診,則往往當初設計好的飲食規劃都會走樣,且血糖數據、糖化血色素、脂質數據、乃至纖維蛋白原等報告的結果也會超出正常的範圍。我發現到若是2個月回診1次(其它的糖尿病專科醫師亦有此認知),則這樣的問題就可以得到比較良好的控制與改善,且在藥物的劑量調整上(因季節溫度的改變、體重增減、或胰臓β細胞功能的變化等等)也可以得到比較好的掌控。
就診時我們可以把要問的問題先事寫下來,並且要附上至少最近2週的血糖記錄表給醫師參考;記錄表上的各個資訊如用藥劑量、飲食内容、運動時間及強度等等都必須完整且誠實地記錄,否則醫師依此而作的藥物調整就會變得無所適從、甚至還會有危險結果(如低血糖)發生的風險。
每次回診都要測量我們的糖化血色素(無須禁食),且現今已經有新的驗血技術,我們可以直接在診間花6分鐘用指尖採血即可知道糖化血色素的數值。
醫師往往會希望每年至少做一次血液和尿液的檢驗,包括了腎功能、 膽固醇與脂質分析(VAP Lipid Profile)、甚至是甲狀腺功能的檢查,且若有開立特定藥物的需求,醫師還可能會做肝臓功能的測試;其它一些血液檢驗如血細胞總量及化學數據量表等等,則可能會視需求再做檢查。當抽血驗尿時,我們要在門診前(如2週)就先做完,以備看診時能依數據結果做相關的提問;若有禁食的需求,則當天不可吃早餐、並需同時跳過用餐藥物(如胰島素或增敏劑等,但可進行血糖的校正如吃葡萄糖或注射速效胰島素類似物),而只需服用基礎劑量的增敏劑或施打長效的胰島素。
我們可以每2個月做一次部分的體檢(包括體重),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雙腳的檢查;這不僅僅是看有沒有傷口或水泡而已,而是醫師要檢查是否有皮膚乾燥、香港腳、粉紅色受壓處(不合適鞋子造成)、内生性或細菌感染的趾甲、或是長繭等情形,且也要確認我們鞋子的款式是否合適、以免會有足部潰瘍的問題發生。皮膚乾燥可用每日塗抺動、植物油(非礦物油)來改善,如維生素E油、橄欖油、乳化羊毛脂、貂油、鴯鶓油、或乳液皆可;鞋子不合腳則可能要定製新鞋、以使腳趾頭有較寬闊及伸展的空間;長繭則可能要購買特製的矯正器來重新分配我們腳底的壓力,而不是把繭磨掉,否則可能會使得情況更加地惡化(去除或削平腳的老繭是我在醫院傷口護理門診所見患者截肢的最常見原因)。
門診時建議要測量血壓(舒張壓);若平時血壓皆正常,則至少每年都要檢查一次。
其它的體檢則可在1~2年的期間内做分階段的檢查,包括像是腿部血液循環振盪測量、心電圖、下肢感覺檢測及完整的眼科檢查。眼睛檢查包括了瞳孔反射、視力、眼內壓、阿姆斯勒方格測試、雙重影像測驗及擴瞳檢查(包含水晶體、眼前房及視網膜;此需有專門的儀器);若就診設備不足、或是發現需專科醫師進行處治,則醫師應將病人轉至眼科或視網膜專科就診(見單元02〖體檢報告:疾病及其風險的評估標準〗〈雙眼檢查〉小節)。
若初診時發現到有神經病變、腕管綜合症(Carpal Tunnel Syndrome)或是掌腱膜攣縮症(Dupuytren's Contracture)等等糖尿病併發症的早期跡象,則應定期重複檢查這些問題;R-R間期檢查則不論最初檢測正常與否,每18個月都應該要檢查一次。
糖尿病併發症的最佳治療方法是預防;次佳的方法則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此時仍有痊癒逆轉的可能)。基於這些以及上述提到的各個因素,我強烈建議每兩個月、或至少每三個月回診一次。
(譯注:在台灣的糖尿病治療都是依ADA規範在進行,即飲食都是以碳水(所謂的全穀類)及少油為原則、並開立如瑪爾胰等的硫醯基尿素類口服藥及速效胰島素類似物給病人,要找到依本書所述方法來治療的醫師是非常困難的。譯者自己是找願意花時間(10分鐘以上)看診的家醫科醫師就診、並請其開立所需的藥物;一般來說譯者遇到的家醫科醫師並不會排斥非ADA的療法,因此在通溝上會較專科醫師容易些。)
以下是從《伯恩斯坦醫師的糖尿病治療方法》第四版(《Dr. Bernstein's Diabetes Solution》,4th edition)選擇性地翻譯我自己覺得有趣的段落或部分篇章;這本書目前沒有中文版,如果有興趣且可以進行英文閱讀的讀者請務必找來看看,相信會對疾病治療有極大的幫助。
This post is selected Chinese translation from 《Dr. Bernstein's Diabetes Solution》, 4th edition. I just choose paragraphs and partial chapters, which attract me, as materials for personal translation exercises. If there is anyone who's interesting about this endocrine disorder, please go get this book; the knowledge and methods in it would greatly aid in the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and its complications.
林詠盛(Louis)譯, louisophie@gmail.com
https://withinretreat.blogspot.com
https://louisophie.wordpress.com
https://x.com/louisophie_/
https://bsky.app/profile/louisophie.bsky.social
https://github.com/louisophie/withinretreat
#糖尿病治療,#飲食科學,#糖尿病,#中文翻譯,#diabetes,#dietary,#translation,#RichardKBernstein
———————————————————————————
單元23〖定期門診〗
對一些沒有辦法長期維持治療後新生活(如飲食的改變、規律運動與自我血糖監測等等)的人,定期接受門診治療是會有幫助的;對這樣的人來說,在短期數個月内血糖獲得比較好的控制後,可能就會因相關併發症有所改善、而漸漸地回到過去那種滿足當下欲望的生活。就我的門診來說,若我的病人相隔半年才回來就診,則往往當初設計好的飲食規劃都會走樣,且血糖數據、糖化血色素、脂質數據、乃至纖維蛋白原等報告的結果也會超出正常的範圍。我發現到若是2個月回診1次(其它的糖尿病專科醫師亦有此認知),則這樣的問題就可以得到比較良好的控制與改善,且在藥物的劑量調整上(因季節溫度的改變、體重增減、或胰臓β細胞功能的變化等等)也可以得到比較好的掌控。
就診時我們可以把要問的問題先事寫下來,並且要附上至少最近2週的血糖記錄表給醫師參考;記錄表上的各個資訊如用藥劑量、飲食内容、運動時間及強度等等都必須完整且誠實地記錄,否則醫師依此而作的藥物調整就會變得無所適從、甚至還會有危險結果(如低血糖)發生的風險。
每次回診都要測量我們的糖化血色素(無須禁食),且現今已經有新的驗血技術,我們可以直接在診間花6分鐘用指尖採血即可知道糖化血色素的數值。
醫師往往會希望每年至少做一次血液和尿液的檢驗,包括了腎功能、 膽固醇與脂質分析(VAP Lipid Profile)、甚至是甲狀腺功能的檢查,且若有開立特定藥物的需求,醫師還可能會做肝臓功能的測試;其它一些血液檢驗如血細胞總量及化學數據量表等等,則可能會視需求再做檢查。當抽血驗尿時,我們要在門診前(如2週)就先做完,以備看診時能依數據結果做相關的提問;若有禁食的需求,則當天不可吃早餐、並需同時跳過用餐藥物(如胰島素或增敏劑等,但可進行血糖的校正如吃葡萄糖或注射速效胰島素類似物),而只需服用基礎劑量的增敏劑或施打長效的胰島素。
我們可以每2個月做一次部分的體檢(包括體重),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雙腳的檢查;這不僅僅是看有沒有傷口或水泡而已,而是醫師要檢查是否有皮膚乾燥、香港腳、粉紅色受壓處(不合適鞋子造成)、内生性或細菌感染的趾甲、或是長繭等情形,且也要確認我們鞋子的款式是否合適、以免會有足部潰瘍的問題發生。皮膚乾燥可用每日塗抺動、植物油(非礦物油)來改善,如維生素E油、橄欖油、乳化羊毛脂、貂油、鴯鶓油、或乳液皆可;鞋子不合腳則可能要定製新鞋、以使腳趾頭有較寬闊及伸展的空間;長繭則可能要購買特製的矯正器來重新分配我們腳底的壓力,而不是把繭磨掉,否則可能會使得情況更加地惡化(去除或削平腳的老繭是我在醫院傷口護理門診所見患者截肢的最常見原因)。
門診時建議要測量血壓(舒張壓);若平時血壓皆正常,則至少每年都要檢查一次。
其它的體檢則可在1~2年的期間内做分階段的檢查,包括像是腿部血液循環振盪測量、心電圖、下肢感覺檢測及完整的眼科檢查。眼睛檢查包括了瞳孔反射、視力、眼內壓、阿姆斯勒方格測試、雙重影像測驗及擴瞳檢查(包含水晶體、眼前房及視網膜;此需有專門的儀器);若就診設備不足、或是發現需專科醫師進行處治,則醫師應將病人轉至眼科或視網膜專科就診(見單元02〖體檢報告:疾病及其風險的評估標準〗〈雙眼檢查〉小節)。
若初診時發現到有神經病變、腕管綜合症(Carpal Tunnel Syndrome)或是掌腱膜攣縮症(Dupuytren's Contracture)等等糖尿病併發症的早期跡象,則應定期重複檢查這些問題;R-R間期檢查則不論最初檢測正常與否,每18個月都應該要檢查一次。
糖尿病併發症的最佳治療方法是預防;次佳的方法則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此時仍有痊癒逆轉的可能)。基於這些以及上述提到的各個因素,我強烈建議每兩個月、或至少每三個月回診一次。
(譯注:在台灣的糖尿病治療都是依ADA規範在進行,即飲食都是以碳水(所謂的全穀類)及少油為原則、並開立如瑪爾胰等的硫醯基尿素類口服藥及速效胰島素類似物給病人,要找到依本書所述方法來治療的醫師是非常困難的。譯者自己是找願意花時間(10分鐘以上)看診的家醫科醫師就診、並請其開立所需的藥物;一般來說譯者遇到的家醫科醫師並不會排斥非ADA的療法,因此在通溝上會較專科醫師容易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