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5日 星期二

《伯恩斯坦醫師的糖尿病治療方法》第四版選譯03-2

  以下是從《伯恩斯坦醫師的糖尿病治療方法》第四版(《Dr. Bernstein's Diabetes Solution》,4th edition)選擇性地翻譯我自己覺得有趣的段落或部分編章;這本書目前沒有中文版,如果有興趣且可以進行英文閱讀的讀者請務必找來看看,相信會對疾病治療有極大的幫助。

    This post is selected Chinese translation from 《Dr. Bernstein's Diabetes Solution》, 4th edition. I just choose paragraphs and partial chapters, which attract me, as materials for personal translation exercises. If there is anyone who's interesting about this endocrine disorder, please go get this book and read it thorough. The knowledge and treatments in it should have great curative effect on this disease and its complications.

林詠盛(Louis), louisophie@gmail.com
---------------------------------------------------------

  《正常人和糖尿病患的血糖值》   高血糖是糖尿病最明顯的病徵及造成各種長期性併發症的根源,因此理解血糖的來源和身體使用的機制,對疾病治療是有意義的。在飲食上血糖的供給分別來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而糖類為一種簡單的碳水化合物,在食用後會刺激大腦產生許多神經傳導物質(主要是血清素serotonin;大腦透過這些物質和身體進行溝通),而使人有舒緩焦慮、感到平和甚至是狂喜的情緒反應,所以對這些神經傳導物質有濃度不平衡或是敏感性太高的人,吃糖很容易會有成癮的情形發生;當血糖偏低時,身體也會由肝、腎、及小腸透過糖質新生把蛋白質轉換成葡萄糖,只是速度緩慢且效率不彰,且這個生化機制沒有辦法逆轉,也就是說身體沒有辦法把葡萄糖轉變成蛋白質。脂肪也沒有辦法轉變成糖類(譯註:食用脂肪也會刺激糖質新生但影響輕微),但藉由胰島素的作用,脂肪細胞卻能夠把葡萄糖轉變成飽合脂肪。   就味道而言,蛋白質當然不像碳水化合物有著刺激情緒的作用;小孩並不會在雜貨店內跳上跳下要求母親買牛排或魚類當零食而是會要餅乾。食用蛋白質仍會使血糖上升,但作用卻是相當緩慢且幅度有限,而這就是我們糖尿病患可加以利用以使血糖正常化的利器。


  〈一般正常人的血糖〉

  一般人或是大多數第二型糖尿病患在未進食的情況下,胰臟會持續分泌低濃度的胰島素,這也就是所謂的基礎胰島素分泌,而這樣的分泌量可以抑制體內蛋白質(在肌肉和重要器官中)轉變成葡萄糖的糖質新生作用,也因此能夠使得血糖保持穩定而不會失控上升;正常人的血糖值總是維持在一個固定的範圍內且不易有太大的變動,其值大約是在70~95mg/dl(毫克/百毫升)間,以單一數值而言大部份的人則是在83mg/dl左右上下升降;有時候血糖會短暫地驟升至160mg/dl或跌落至65mg/dl,但對一般非糖尿病的人來說,這種大幅度的升降是很少會發生的。在一些糖尿病文章中會把所謂的「正常」血糖值定義在60~120mg/dl之間,有的甚至會高到140mg/dl,可是一般正常人是不會有這種數值的,除非是食用大量的碳水化合物才會如此。像這樣所謂的「正常」完全是相對而言的東西,對於一般醫師的診療上則會是「成本效益」的考量:一方面是飯後血糖值140mg/dl並沒有被認定為罹患糖尿病,而這些人在一段時間過後體內的胰島素仍會把血糖降至合理的範圍,因此多數的醫師不願意浪費他們寶貴的時間在這種人身上,最多只會告誡對方要減重或是注意糖類的攝取,可是實際上這種血糖值常常高達140mg/dl的人,往往很容易會變成徹底的第二型糖尿病;在我的從醫生涯中,我還有看過平均血糖值在120mg/dl、即所謂「非糖尿病」的人身上,發現到多種糖尿病併發症的例子。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一般正常人身體使用胰島素的模式:一個非糖尿病患(我們叫她Alice)在晚間就寢的過程中,身體會持續分泌基礎胰島素(也就是餐前濃度的胰島素)以維持整晚血糖的穩定並抑制糖質新生作用;當早起進食時,早餐內容包括塗了果醬的吐司和柳橙汁一杯(碳水化合物)及煎蛋一顆(蛋白質),而當糖類和澱粉經唾液和小腸的酵素作用,葡萄糖即開始進入血液中,而胰臟也就跟著受到刺激(甚至只是食物進入腸胃時也會有相同的現象)並開始分泌胰島素顆粒(insuline granule)以把上升的血糖濃度給壓下來(見圖1-2),這就是圖中階段Ⅰ的情形;這種胰島素的快速分泌可以迅速調節血糖回降並進一步避免後續碳水化合物造成的波動。在第Ⅰ階段胰島素用畢後,胰臟會重新製造新的胰島素而進入第Ⅱ階段,但其效力卻緩慢得多,其目的在對應蛋白質(如煎蛋)因糖質新生作用而緩慢生成的葡萄糖產出。

  在一般非糖尿病患身上,胰島素作為一種介質而能夠有效地透過刺激葡萄糖轉運蛋白在細胞內的移動而使胞外的葡萄糖進入胞內(這是一種特化的蛋白質,它會穿透細胞膜外抓取葡萄糖進入細胞內),細胞就可以利用來執行各種秏能的工作;沒有胰島素的幫助,細胞只能攫取到非常少量的葡萄糖,身體就會因能源不足而無法正常運作。

  只要葡萄糖持續進入Alice的血液中,胰臟的β細胞就會不停地分泌胰島素,而其中一部分的葡萄糖會被合成為糖原(一種澱粉類的物質)並被儲存在肌肉和肝臟中;而在糖原的身體儲量額滿後,血液中過量的葡萄糖便會被轉化成飽和脂肪儲存起來。在Alice下一餐(如午餐)進食前,血糖可能會略微偏低,這時候她胰臟的α細胞就會開始分泌升糖素,使得肌肉和肝臟把糖原釋出並分解出葡萄糖而使血糖回升;而減少的糖原存量會在進食時再次被補足。

  這種三階段的胰島素分泌模式(基礎分泌、階段Ⅰ及Ⅱ)可以讓Alice的血糖質穩定地維持在安全的範圍,她的身體也可獲得足夠的能量;可是像這樣的混合餐點可以在她身上被完善地處理吸收,對第一和第二型糖尿病患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第一型糖尿病的血糖〉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像我這樣一個第一型的糖尿病患者,要是吃了一樣的早餐後會發生什麼事情。因為胰島素不足的關係,在睡前我必須注射長效的胰島素,在早上睡醒時才可能有正常的血糖值,但它並不會保持不變,而是會在起床後就開始上升;這種現象和進食無關,就算我沒吃早餐也會有一樣的狀況。我們的肝臟會一整天不斷持續地從血液中代謝掉胰島素,但這在早上起床後的數小時間其速率會加快,導致我注射的胰島素濃度跟著下降。這個現象被稱作「黎明現象」(dawn phenomenon);對我而言就算沒吃早餐,我的血糖也會上升。對一般正常人而言,體內會多分泌胰島素來抵消被加速代謝的情形,可是對像我這種徹底的糖尿病患者,就必須好好監控黎明現象對身體血糖造成的影響,並學習如何用胰島素注射來處理血糖的狀況。

  進食的消化過程基本上和Alice一樣,當唾液酵素開始分解果醬和果汁中的糖分時,我的血糖幾乎是立刻就開始上升,而就算只吃吐司,唾液、小腸的酵素和胃酸也會在極短的時間內把澱粉轉變成葡萄糖並進入血液中;但問題是我胰臟的β細胞已經分泌不出儀器可以偵測到的量了,當然也就沒有階段Ⅰ大量分泌積存胰島素的能力,我的血糖在沒有注射飯前胰島素的情況下就會快速上升,且這些葡萄糖並沒有辦法被轉化成糖原和脂肪被儲存起來,而是會被腎臟經由尿液給排出體外,但身體卻已經受到高血糖的傷害了;要是我沒有注射胰島素的話,沒有多久我就會耗竭而死。

  像在這種狀況下,有一個問題會自然浮現而出:碳水化合物會造成血糖上升,那麼只要注射胰島素來互相抵消不就可以了嗎?答案是:這是做不到的!這種以注射胰島素來處理吃進糖類的血糖快速上升一直是個錯誤觀念,卻又常被那些所謂的健康護理專家奉為圭臬,因為不論是注射胰島素或甚至是使用胰島素幫浦,都和身體自然分泌的胰島素量能無法相提並論,也因此這種傳統的胰島素和飲食治療往往造成飯後的高血糖(譯註:或是低血糖),長期下來就會造成各式併發症,也等於是走上了一條緩慢、日益嚴重又無聲無息的死亡不歸路。在階段Ⅰ所分泌的胰島素幾乎是立即進入血液中,以極快的速度把血糖降至正常的範圍;但由於注射胰島素是經由脂肪或肌肉(還有靜脈,但不常見)進行輸送,因此身體吸收速度並不快,像現有的最速效胰島素(譯註:2011年)也要大約20分鐘藥效才會開始發揮,最大藥效出現時間約在數個小時之間,而這根本沒有辦法處理與避免在食用如麵包這種快速分解的碳水化合物所造成血糖上的各種身體危害。

  這種飲食(即碳水化合物)造成的血糖迅速上升是第一型糖尿病最核心關鍵的問題。就我自己來說,我基本上己經沒有辦法產生胰島素了,所以我每次餐前都要先注射,但我仍從數十年前就開始不再吃大量或任何會快速分解的碳水化合物了,其目的就是要避免隨之而來的血糖上下波動和長期併發症;就算是用胰島素幫浦(單元19《積極胰島素治療》末有討論)的方式來進行注射,也沒有辦法做到像一般正常人一樣有穩定平衡的血糖區間。

  相反地,因為我只吃早餐裡頭的蛋白質,我的血糖就不會快速上升至危害的濃度,而是會藉由比較緩慢的糖質新生慢慢地釋出葡萄糖,血糖上升速度也相對緩和些,因此只要小劑量的胰島素就能夠有效地對治,血糖上下振蕩的現象就可以避免(值得一提的是飲食脂肪對血糖沒有直接的影響,但卻會對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有輕微減緩的作用)。

  總地來說,我這樣的作法,即只吃蛋白質和少量碳水化合物(只吃分解緩慢類的)並配合胰島素注射,基本上可以看作是模仿正常人階段Ⅱ的生理反應,而這比起人為模擬階段Ⅰ的作法要容易許多且可行。


  〈第二型糖尿病的血糖〉

  我們以第二型患者Bob為例來說明身體的現況。Bob高6尺(183公分)但重300磅(136公斤),且大部份的脂肪都累積在他的腹部;這種情形就如前所指出的,有80%以上的第二型都有過重的問題。要是今天他只有170磅(77公斤),可能就不會有相關的疾病了;但他己經有胰島素抗阻的現象,且其分泌量己經不足以維持正常的血糖濃度。如前所述,過重和胰島素抗阻有密切關係,其關連性不外乎是基因遺傳與內臟及全身脂肪跟肌肉的比值,尤其是後者的相關性更直接,因為比例愈高,其胰島素抗阻往往也愈嚴重;因此不管一個體重過重的人有沒有糖尿病的問題,相對於一個年齡和身高相同但身材正常適中的人來說,過重的身體會因各種原因(體重、糖類攝取和胰島素抗阻)而被迫分泌出高達2~3倍的胰島素(見圖1-3;許多有低脂肪量和高肌肉比率的運動員,對胰島素的需求和分泌就會相對較少)。也因為這種多年下來的大量分泌現象,Bob胰臟的功能已部份受到耗竭、儲存胰島素的能力下降甚至是完全失去,造成他在階段Ⅰ的胰島素反應不足,結果就造成雖然有大量的胰島素分泌、血糖卻沒有辦法維持在正常範圍的情形(有許多來我診間的病人是希望要治療肥胖問題而不是糖尿病,可是在檢查報告中卻發現到大多數這些所謂過重的「非糖尿病」患者卻有著稍徵偏高的糖化血色素(即平均血糖))。

  接下來是Bob在起床並進食的生理運作:他在清醒後的血糖質可能是正常的(原註:對病情較輕微的第二型患者,起床時血糖(斷食血糖)往往都是正常的,只是在吃下碳水化合物的飯後血糖值通常會偏高),但因為胰島素抗阻的關係,他的血糖與Alice和我有著不同的反應。我們假設Bob食量比較大,他吃了二杯果汁、四片吐司及二顆蛋,而在幾乎吃下吐司和果汁的同時,他的血糖也會立即開始上升。但和我不同的是,Bob身體仍會分泌胰島素(胰臟會很辛苦地工作以滿足其基礎胰島素的需求),但在儲存的能力不足或消失的情況下,他階段Ⅰ的分泌會受到影響,但階段Ⅱ的分泌能力卻基本上可以運作,也就是說他的血糖終究能夠回復到正常的範圍,只是要花比較長的時間(可能是飯後好幾個小時),但在這個過程中身體就會受到高血糖的傷害。這種胰島素過量分泌的現象,不只是會造成脂肪的累積(胰島素是脂肪生成的激素),也會使Bob食慾旺盛而更加肥胖(胰島素也會刺激大腦中掌管進食行為的各個中樞),結果就會是如圖1-1所示的惡性循環:因為身體有胰島素抗阻,Bob的胰臟要分泌更多胰島素來處理碳水化合物造成的血糖快速上升,但這同時也會增加體內脂防的生成;在身體持續進行脂肪和糖原的轉換時,血液中其餘的葡萄糖卻無法被細胞有效地吸收利用,使得Bob的血糖值居高不下,而且他沒辦法有飽足感、於是只好又再度進食,β細胞又會再被迫分泌更多胰島素,然後大量的胰島素和大腦負責食慾控制的區域又會再驅使他吃更多的東西;他可能會再吃一片吐司沾果醬當點心、希望可以讓自己撐到午餐時間,但這又會再使他的血糖升高、β細胞又再度被迫工作,更不用說長期下來已有部份β細胞已被耗竭而讓其餘的負擔更重(原註:β細胞本身被過度刺激與高血糖造成的毒性環境都會導致其耗竭);而且就算吃了東西,他的饑餓感還是不易得到滿足。總而言之,Bob的血糖值不會像我在沒有注射胰島素的情況一樣會無止盡地飈升,可是因為他只能藉由階段Ⅱ的分泌模式下去運作,他的飯後血糖必須要花數個小時(且沒有再進食的條件下)才能回復至正常的數值。

  可是所謂飯後血糖正常值的認定卻有非常大的差異。我認為其值要是達到140mg/dl甚至高到200mg/dl,都是我完全無法接受的數字,但對於許多的醫師而言卻不值得花時間加以治療,因為第二型患者體內仍有足夠的胰島素而終究能夠把血糖降至正常或是「可接受」的程度;他們認為這種血糖「輕微」上升的現象只不過是葡萄糖耐性障礙(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最多採取的治療方法就只是「再觀察看看」而已。要是第二型病患、就像例子中的Bob,可以在胰臟的β細胞開始耗竭前就接受積極治療的話,那他就可以進行減肥、把血糖降低並保持平穩、進而能夠減輕胰臟的負擔,甚至有可能像我的一些病人一樣,在減重成功後就「治癒」了糖尿病。無論如何,我的信念是:在糖尿病的早期就要進行積極的治療並做好血糖的監測,如此可以替病患省下大量的時間與避免各式併發症造成的痛苦,也同時可以因病情得到緩和而使後續的治療變得輕鬆又易於執行。


  《未來可能的治療方法》

  在這一單元的最後我要討論一些糖尿病未來可能的治療方式(譯註:2011年)以作為患者在學習階段的強心針和參考之用;只是在這些技術成熟前,我們仍要保持理性且以維持血糖穩定為最重要的目標,並抱持樂觀的態度來看待日新月異糖尿病研究的發展。

  第一個方法是在實驗室複製胰臟的β細胞後再植入病人體內以回復其原有的分泌功能;研究人員正持續把技術發展的更加完善,並往更容易執行和費用更符合成本效益的方向邁進。這項相關技術的早期研究是非常激勵人心的;以這個方法而言,在重新植入β細胞之後會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體內沒有發生自體免疫,則至少就理論上來說,病人算是永久治癒糖尿病了;第二種是有自體免疫攻擊的發生,而病人便需要再次植入細胞才行。

  第二個方法也同樣令人期待且當下正在進行臨床試驗(clinical trials),也就是直接把在臟管內的β細胞前驅體(同樣也是一種細胞)經由簡單的肌肉注射投入特定的蛋白質來使其轉化成β細胞,也因此可以免去取出再植入的步驟。這個方法現在幾個研究中心持續進行實驗中,以觀察其實際效果(efficacy)與是否會有相關的後遺症發生。

  第三種方法是在肝和腎臟中注入分泌胰島素的相關基因。這是一個很有機會成功的治療技術,在老鼠的實驗也成功治癒其糖尿病,只是在實際應用上還有一些困難尚待克服。

  第四種同樣是填補β細胞不足的方法,是注射一系列的蛋白質到體內以刺激剩下的β細胞自我複製至原有的數量;這個技術同時由兩家互相競爭的公司進行研發,且在動物身上成功治癒了糖尿病。

  以上這些治療方法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體內的免疫系統可能會把新生成的β細胞給再次催毀掉。其中一個有可能繞開此情形的作法,是想辦法把特定有攻擊性的白血球細胞給分離出來並加以研究其性質(我自己有一項分離技術的專利),再設法讓身體停止形成該種細胞。一般而言,大多數的糖尿病患甚至是大多數第一型患者,體內都還有可以增生複製的β細胞存在,只是它們新生出的細胞會馬上被白血球給破壞掉(其速度甚至會更快),而要是能把該白血球細胞給獨立分離出來並加以培養,就可以製造出疫苗並施打,進而使其免疫系統反過來對該白血球細胞加以摧毀,則病患僅存的β細胞就有機會可以增生,糖尿病也就可以被治癒了;但是這可能沒有辦法完全解決問題,因為這些「前糖尿病」患者可能每隔幾年就要進行一次抗體的注射,以防止β細胞被攻擊的情形再度發生。

  以上所談的各種β細胞增生的治療方法,對許多像我這種第一型和其它一些糖尿病患者卻不一定適用,因為如果要獲得比較好的效果,病患體內必須要存有β細胞才行;但以我自己為例,在這六十多年的時間中,我的β細胞可能早已完全耗竭殆盡了,那這樣要如何進行治療呢?要是我的疾病有在更早期就被診斷出來(就算只早個一年也很好),而且當下馬上利用注射胰島素來把血糖給控制在正常範圍內,我就可以減輕殘存β細胞分泌的壓力,說不定還有機會能夠保留一些下來。

  許多人(包括罹病孩童的家長)都視注射胰島素為畏途,因為在他們心中這表示他們(或是小孩)真的得到了糖尿病且病況到了危急的地步;病人或家長往往會病急亂投醫,想要看是否能在不使用胰島素注射的前提下來改善病情,但結果往往使得β細胞加速耗竭殆盡。在我們社會的普遍意識中(譯註:指美國)總是認為一但用藥,身體就沒有辦法重回健康的狀態了(這當然是毫無道理的),因此有的病患會希望改用其他「自然」的療法以避免打針、甚至到我要哀求拜託他們接受的地步。事實上,能夠使病人體內「自然」僅存的β細胞不被徹底耗盡,這就是最「自然」的狀態,而胰島素注射可以幫助病人維持β細胞的生存,這樣在未來隨著技術發展成熟,病患體內就有最好的藥物並隨時可以派上用場。但以上的條件是病人的β細胞還沒有被完全摧毀掉才行得通,而這又表示病人的血糖必須是在正常範圍內、且必要時願意接受胰島素的治療才行。



2023年7月17日 星期一

Podcast: 迷走大學【誠十一點 04】現代醫療旨在撈錢?

  2023年7月16日在迷走大學podcast其中一個單元【誠十一點 04】有我的投稿播出;底下是投稿的內容:

  周老師和十一您們好。在節目中得知在徵求故事,不才覺得非常有趣,想看看能否略盡棉薄之力簡單說一說自己的故事,望能增加節目充實性及教育性(但不一定有多大的爆炸性),也願有聽眾能夠因此而受益。

  我的身體在二十二年前、我十五歲時開始出現問題,漸漸學習出現困難、人際互動沒有辦法順利進行,且幾年後開始早上沒有辦法起床,情緒變化也愈加劇,最後是在學校保健室阿姨的協助下幫我用儀器測量了血糖,並發現我有了糖尿病(血糖測出來是三、四百mg/dL,正常應是70~90之間),於是就開始了西醫的治療,吃藥沒多久就開始打胰島素直到現在。

  在二年前我三十五歲時我開始深刻體會到什麼叫作「久病厭世」,但是我轉了一個念頭,決定開始自己治療自己,並試著以懷疑的態度來審視慢性病的醫療內容。我以一個無業遊民的身份(但還是很多事要處理就是)開始大量閱讀醫學文獻及能找到手的專書,自己跟內分泌醫師要求換藥、且最後只找家醫科醫師就診。我自己找paper和書自己幫自己打針、自己稀釋胰島胰、自己用try and error的方法測試不同食物和胰島胰對身體的影響,花了近一年的時間把血糖給降至正常的範圍(糖化血色素降至4.6%,血糖約等於90mg/dL。一般人正常約4~5%)。一些衛教師和營養師知道了非常驚訝,但真正願意了解背後治療原理和方法的人卻非常少,這或許是因為我用的這些西方醫學理論和她們在學校所學的是不一樣的緣故吧。

  我想說的是,這兩年來的自我學習過程中,至少在西醫針對糖尿病的理論和治療方法上,我發現這二十年來我在醫療院所接受到的治療都是錯誤且極度地危險,根本和實際改善病情是背道而馳的。事實上我所閱讀的文獻書籍當中,大多都不是接受西醫教育出來的人(特別的是其中有一位為第一型糖尿病的工程師,他在四十多歲時為了把自己治療自己的方法寫成論文公布出來而去念了醫學院;他現在已經八十九歲且仍在執業中),這讓我開始質疑醫院設立的目的和演變是什麼,然後是醫學的本質(以西醫為主)、以及醫學院對慢性病治療的教學到底是長什麼樣子。

  我從醫療為何開始思考起,接著是西方醫學、生命科學跟基礎科學的關係,再來是基礎科學為何與其價值為何,然候是商業跟資本主義在現實生活中的運作方式。我用極其有限的人生經歷和想像力,試著把我人生這二十多年所受到的外在苦難給予一個我自己可以接受解釋,再試著把得到的一些結論心得放到我的人生脈絡中,看是否能夠起到改善生命苦難與增進人生幸福的作用。這些疑似心得的東西仍會不斷變化,但對現在的我而言已經有相當程度的三觀(心靈)破壞力:

  1.慢性病人對醫療院所是一個非常有商業價值的客群,因為西醫常常只能針對病徵加以改善,卻沒有辦法對病根進行處理,所以藥物就能夠一直開下去來繼續獲利,加上錯誤衛教知識的傳播,沒有獨立研究能力的病人一直拿藥治療但身體卻會越來越差,最後其它科別也會介入治療一起來分一杯羹,直到病人身體被搾乾往生為止。這整條產線在醫療上有著非常巨大的商業利益,且慢性病治療又不像急重症外科常常引發紛爭,此實為院所絕佳的獲利手段。

  2.醫院是否應和獲利為主要考量的商業資本主義有所牽連或是作為根本原則,這個問題我認為當然是後者,但這會和許多的理想發生嚴重衝突,至少在急重症外科的操作上是應該離資本主義遠一些才是。

  3.商品要有成癮性才有價值,而糖尿病等相關的內分泌疾病,許多都是因長期飲食不良所造成,而飲食又往往也是重要的治療方法;而有成癮性的食物有巨大的商業價值,但卻會讓疾病更加地惡化嚴重。這兩年來我都是自煮自炊,我才漸漸意識到外食的問題和商業的運作模式對身心的影響有多嚴重。

  4.生命科學不是基礎科學,而醫學是徹底商業化的生命科學,即使是如化約論的物理、化學,最後也都是以製造產品並加以商業化為根本目的。但學校和社會普遍重視理工科,是不是除了賺錢考量外,對於個人是不是有什麼其它的好處價值呢(除了興趣和個人志向)?許許多多的商品以及宣傳手法都是來源於科學研究,企業會找出商品成癮性的要素,再透過各種方法來向消費者投擲和傳播。事實上,許多的科學paper(尤其是營養學的領域)本質上就是假訊息,而業者在有了科學文獻作為骨幹,宣傳廣告以及名人背書就會跟著進行。若我們有相關的知識涵養,就會有相對的反思判斷能力,甚至能夠去質疑整個系統存在的價值為何。

  以上是一些小弟的粗鄙人生心得分享,希望沒有對老師及十一造成困擾,並望能夠對大家的生活有所幫助。

230520午

【誠十一點 04】現代醫療旨在撈錢? 

特急件小周的人渣文本

🎧 收聽方式

【Sound on】

https://reurl.cc/RONMgZ

【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91l89O

【Google Podcast】

https://reurl.cc/nZKgb1

【Spotify】

https://reurl.cc/EXAd0m

【KKBOX Podcast】

https://reurl.cc/QWMQkZ

▶ YouTube

【迷走大學】

https://www.youtube.com/@meisouniv

【迷走大學魯肚絲校區】

https://www.youtube.com/@meisoludus

2023年7月16日 星期日

《伯恩斯坦醫師的糖尿病治療方法》第四版選譯03-1

  以下是從《伯恩斯坦醫師的糖尿病治療方法》第四版(《Dr. Bernstein's Diabetes Solution》,4th edition)選擇性地翻譯我自己覺得有趣的段落或部分編章;這本書目前沒有中文版,如果有興趣且可以進行英文閱讀的讀者請務必找來看看,相信會對疾病治療有極大的幫助。
    This post is selected Chinese translation from 《Dr. Bernstein's Diabetes Solution》, 4th edition. I just choose paragraphs and partial chapters, which attract me, as materials for personal translation exercises. If there is anyone who's interesting about this endocrine disorder, please go get this book and read it thorough. The knowledge and treatments in it should have great curative effect on this disease and its complications.
林詠盛(Louis), louisophie@gmail.com
----------------------------------------

第一部份:治療準備
  單元01〖糖尿病基礎知識〗
  ︙
  ︙
  ︙
  正在閱讀本書的讀者,可能是您或您的伴侶最近被診斷出有相關疾病,或者是長期有血糖問題但卻沒有得到適當的治療而造成諸如視力減退、足部疼痛、肩膀僵硬、陽痿或不持久、侷限性肺疾(restrictive lung disease)、髖部和雙腳疼痛或是心腎問題等等的併發症;而無論讀者您是什麼樣的狀況,有一個觀念非常地重要,就是糖尿病本身這個慢性疾病目前仍是無法被治癒,但卻是完全能加以治療、且各種併發症都能夠完全避免的。像我得第一型糖尿病到現在已經65年了(譯註:至2011年),而這種胰島素依賴性的糖尿病(IDDM)一般而言又遠比第二型、即非胰島素依賴性的糖尿病(NIDDM)更為嚴重,雖然兩者同樣都會對生命造成極大的威脅(原註:過去有一段時期許多人認為第一型和第二型這樣的分類方式早已不合時宜、應該要用胰島素依賴或非依賴的名稱來區分,可是這又造成了解釋不明的情形而漸漸為人所不喜,因為雖然大多數的第二型病患不用注射胰島素,但仍有不少這些所謂非胰島素依賴性的病人要注射胰島素來作為治療手段之一。另一種分類使用了「自體免疫糖尿病(autoimmune diabetes)」來稱呼第一型病患和「胰島素阻抗糖尿病(insulin-resistant diabetes)」來指明第二型,而這樣的用詞當然精確得多,只是要完全取代簡單的第一、二型分法卻不是那麼容易,而且更麻煩的是最近有研究發現,大多數的第二型糖尿病患也有自體免疫的問題)。在我那年代大多數的第一型患者早就因為單一或多種的併發症而往生了,可是我這個多年的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卻比大多數比我還年輕的一般正常人都還要健康,而不是處在長期臥病在床或是因病離職的狀態(或是最常見因病死亡的情形);我一天要工作12個小時,中間還會穿插外出旅行、乘船活動和強力體能的訓練。可是無論如何我並非有什麼特殊能力之人,如果我有辦法控制好我的疾病,讀者您一定也可以。
  接下來的段落我會簡單介紹糖尿病的概況,包括在一般正常狀況下身體調控血糖的機制、並說明在糖尿病患者身上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情。在隨後的單元我會討論飲食、運動、和藥物的使用及影響,且讀者會發現到,像對前兩者的說明並不是所謂一而再、再而三的老生常談,而是和醫學教育下的舊觀念完全相反的東西。在書中的許多方法技巧可以幫助病患讓痛苦的併發症不再惡化甚至可以治癒、並能夠預防其它併發症的發生。書裡頭我們也會討論到目前在市面上的新療法和新藥物,並說明它們對血糖控制、減緩肥胖與改善過食問題的療效優劣為何。

  《身體機能的平衡與失衡》
  糖尿病是身體自我調節系統中,其中一個功能或是部份功能失控的表現樣態,同時造成其它自我調節能力的失衡,又因為全身上下大概沒有任何器官組織可以逃脫高血糖造成的危害,因此常會出現如骨質疏鬆症或皮膚繃硬的情形、過敏和關節僵硬也很常見;血糖高的人除了會有各種併發症,這些病症又會去影響身體其它的器官,其中包括了大腦,因此可能會造成病患短期記憶能力的受損、也會有情緒低落的狀況發生。

   〈胰島素和功用〉
  胰臓是糖尿病研究的重中之重,解剖的人體位置在腹部後半的空腔中,大小大概一個手掌左右,為一巨大的腺體,會製造各種人體荷爾蒙和消化酵素,其中最重要的是負責胰島素的生產、儲存和分泌;即便是一般對糖尿病所知不多的民眾,多少都知道這個人體激素的存在和重要性,知道要有它人體才能活下來。但許多人可能不了解的是,很高比例的糖尿病患是不用注射胰島素就可加以治療的。
  胰島素由胰臓的β細胞製造,而它有促進血糖進入體內數以十億計細胞的能力(胰島素會刺激細胞的葡萄糖轉運蛋白移動到細胞表面以增加血糖進入細胞的機會),而調控血糖高低也被視為胰島素的主要功能;它也有刺激大腦下視丘的作用,進而影響到人們的饑餓和飽足感;胰島素也會促進脂肪細胞把血液中的葡萄糖和脂肪酸變成脂肪並加以吸收儲存以供需要時使用。事實上胰島素是人體合成增生的荷爾蒙,為組織和器官成長所不可或缺(原註:合成(anabolic)代謝和分解(catabolic)代謝兩類荷爾蒙在體內互相協調合作,分別負責增生和裂解各式組織),且即使是在進食前、葡萄糖尚未進入血液中,胰島素仍持續地被分泌釋放出來,只是當量過多時會造成生長過度,造成像是肥胖和血管組織細胞的增大;它同時也和其它激素維持正/逆調控的平衡狀態。其它的細節在後續段落會再加以討論。
  胰島素嚴格調控血糖的其它方法是促進人體肝臓和肌肉的糖原(glycogen,即肝糖)儲存與分解:當血糖過低時,身體就會分解這種澱粉類的人造物質來拉高血糖值,甚至血糖只有略微的下降(如激烈運動後或斷食)也是如此;而糖原分解成葡萄糖的過程(糖原分解,glycogenolysis)是由胰臓α細胞分泌的荷爾蒙升糖素(glucagon)所控制,只要肌肉或肝臓因升糖素而把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血糖就會開始上升。而當體內的葡萄糖和糖原皆被耗盡時,肝臓便會把體內儲存在肌肉和一些重要器官中的蛋白質轉變成葡萄糖(腎臓和小腸也會執行小部份的轉化工作)(譯註:蛋白質轉變成葡萄糖的過程稱為糖質新生glyconeogenesis)。

   〈胰島素與第一型糖尿病〉
  不過近90年前(譯註:本書2011年出版)胰島素才開始被用於第一型糖尿病患身上,以取代患者自身所剩無幾甚至是完全沒有胰島素的情形,否則的話下場必為死路一條,而這可由大多數在確診後不出幾個月即死亡得知。在欠缺胰島素的情況下,血糖會飇升至高毒性的危害程度,各種細胞也會因無法利用血糖而導致其養份不足;更有甚者,基礎胰島素分泌的不足或是完全缺乏會導致肌肉和重要臓器的蛋白質經由肝、腎及小腸而加速糖質新生,再使血糖更加居高不下,而腎臓同時也為了要把大量的糖分排出體外而造成頻尿,病患會因此感到口渴不止、甚至會有脫水的情形發生;最後整個饑餓的身體就這樣一直把蛋白質轉換成葡萄糖而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古希臘人把糖尿病形容成人體會融化變成糖水的疾病;而當身體組織沒辦法利用血糖時,脂肪就會被分解來產生能量,並會生成酮體這種副產品,而當其累積濃度過高就會產生毒性,且腎臓為了要把多餘酮體排出體外,又會再使水份流失的情形更加地嚴重(詳情請參閱單元21〖脫水及其疾病與感染的處理〗中有關酮酸中毒(ketoacidosis)和高滲透壓昏迷(hyperosmolar coma)的部份)。
  即使到了今天第一型糖尿病仍是非常嚴重的疾病,若沒有正確地使用胰島素加以治療便會死亡;只是有了胰島素之後,現在仍有兩種情形會在病患身上發生:一種是因為血糖過低而在短時間內致命,像是開車時因判斷力降低或是失去意識而發生事故;另一種則是緩慢而痛苦地死亡,如因長期血糖控制不良造成的心、腎相關併發症。以我自己為例,在我找到方法控制好血糖之前,我有好幾次因低血糖而造成車禍的經驗;我現在還能夠活著寫下這些東西,純粹只是運氣好使然而已。
  第一型糖尿病發病成因至今仍無法完全明瞭,但有研究指出這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因免疫系統攻擊胰臓β細胞造成胰鳥素分泌出了問題。只是病因為何暫且不論,它造成的致命性後果卻是可以完全加以預防的;愈早被發現,愈早把血糖穩定下來,病患的整體生活就會愈輕鬆。事實上許多的第一型糖尿病剛被診斷出來時,身體都還有能力可以分泌少量的胰島素,而這裡的一個重要觀念是:如果疾病可以愈早治療且使用正確的治療方法,病患殘餘僅存的胰島素分泌能力往往都能夠保留下來。第一型糖尿病通常在45歲前發生且往往突如其來地降臨在病人身上,並伴隨著體重大量減輕、口渴不止和頻尿;只是現在我們知道表面看起來是突然出現,它對身體的影響卻很早就開始了,且在許多常規商用實驗室做的體檢數據都能夠偵測出來。當然愈早發現就愈有機會在疾病的早期階段積極地加以治療,便能夠終止病情惡化乃至避免最後的突然爆發。像我自己體內已經分泌不出高於檢測數值最低標的胰島素了,原因是在我糖尿病發病第一年的高糖尿病徵,就已經把我胰臓分泌胰島素的能力給徹底耗竭殆盡了;所以為了活命,我便需要注射胰島素,不然只有死路一條。但是我堅定認為且從我醫治的病人身上得到確認,要是當初我發病就診時能夠獲得現在我教給病人的飲食訓練和治療方法,我剩餘的胰島素分泌能力是非常有機會可以保留至今的,而我對胰島素的注射劑量也就能夠減輕,在血糖的控制上也就會更加輕鬆許多了。

   〈血糖正常化即是回復身體平衡〉
  ︙
  ︙
  ︙
  人總是會死,但是我們不要死於諸如失明、截肢這種緩慢又痛苦的糖尿病併發症,這從我自己和病患的經驗裡頭都可以完全同意這個想法。
  糖尿病控制與併發症試驗(DCCT)是一個由美國國家衛生院(NIH)轄下的糖尿病與消化和腎臟疾病協會(NIDDK)在1983年執行的10年研究計劃,目的是在測量第一型糖尿病患在血糖控制有所進步的狀況下,對身體會有多大的影響;實驗中病人血糖被盡可能維持在所謂「正常」的範圍內(我自己病人的血糖值遠比這些受密集治療的研究對象要更加正常多了,原因就在於我們要求的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並被觀察到有極大的長期併發症減緩效果。研究人員預估像是視網膜病變可能會達到33.5%、即⅓的停止惡化,但令人吃驚的是,他們發現到對於早期的該病症,有高達75%的減緩效果,而對其它的併發症也有同樣巨大的功效,也因此他們決定提早公佈實驗數據以利社會大眾;這些數據包括了50%的腎病變減緩、神經受損有60%減緩、心血管疾病有35%減緩,且這些功效在實驗結束的多年以後仍持續存在。這些數據在會議上公布時我人正坐在台下,許多的醫生為此而高聲歡呼,可是對於我所堅持的糖尿病患應有和正常人一樣血糖值的論點報以不屑一顧態度的,就正是這同一批人。事實上我對血糖控制的功效更加地堅定,就跟我許多的病人一樣,若有著真正正常的血糖值,所有的這些併發症都可以得到100%的減緩作用。參與DCCT患者的起始平均年齡是27歲,如果他們年紀再大些或是研究時間再拉長一點,在心血管和其它併發症的減緩率應會再往上提升。也就是說要是可以把血糖控制在完全正常的範圍內,所有的糖尿病併發症就可以完全的避免。無論如何,糖尿病控制與併發症試驗是有價值的,因為這說明了積極監測和控制血糖至正常值的重要性,且愈早開始愈好,投入的時間與金錢也可以不用像實驗數據所呈現的那麼巨大。
  
   〈胰島素阻抗的第二型糖尿病〉
  除了上述的第一型外,最常見的就屬於第二型糖尿病了。依美國糖尿病協會數據,有90~95%的糖尿病患都屬於第二型,且在65至74歲的美國人中有高達¼有此疾病;另外一份2002年耶魯大學的研究指出有25%的肥胖青少年也有這類型的問題。
  (近期有一個新型態的糖尿病前期疾病叫作成人隱匿遲發性自體免疫糖尿病(LADA),這種類型糖尿病大都發生在35歲之後,並只有輕微的症狀,發病原因可能是因為在他們體內有檢測出第一型糖尿病胰臓β細胞的谷氨酸脫羧酶自身抗體(GADA),而且最終這些症狀會發展成完全的糖尿病,並需要注射胰島素加以治療,且這些病徵完全發作時,他們往往比第一型糖尿病患更加嚴重些。)
  第二型糖尿病中約有80%的患者過重,且大致分為三種形態,分別是腹部肥胖、軀幹肥胖以及內臓肥胖;另外20%沒有內臓肥胖的患者實際上有輕微第一型糖尿病的現象,他們生產胰島素的胰臓β細胞多少受到了損害(原註:近期有研究指出有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也發生了一定程度上的β細胞免疫反應);若有更好的研究可以證明此一現象,那麼就表示所有的第二型糖尿病患都有肥胖的問題(肥胖定義為在給定身高、體格和性別的條件下,體重超出理想重量的20%以上)。
  第一型糖尿病的發生原因到現在都還有待商榷,但第二型糖尿病基本上人們就了解得比較完整。如前所述,第二型又有一個賦有意義叫作「胰島素阻抗糖尿病」的名稱,而肥胖——尤其是內臓肥胖——和胰島素阻抗這種身體無法有效利用胰島素來運送葡萄糖至細胞中的現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基因在這裡有相當程度的影響,並造成絕大多數有肥胖問題的人同時有胰島素阻抗的情形,甚至更嚴重會加重胰臓負擔、到最後耗竭掉所有β細胞為止,就和圖1-1所示的惡性循環一樣;請注意圖中碳水化合物飲食對問題惡化的關鍵角色。以上在單元12會有更詳細的討論。


  綜合而言,胰島素阻抗至少來自於遺傳因素和體內送往肝臓血管中的高濃度脂肪(由腹部脂肪分解而成的三酸甘油脂);在實驗室中,短暫的胰島素阻抗現象可以在動物中直接從肝臓動脈注射三酸甘油脂而製造出來(原註:有新證據指出肌細胞內脂肪(intramyocyte fat)也是造成胰島素阻抗的重要因素)。腹部脂肪和系統性發炎有關,因身體對胰島素的需求增加,於是胰臓便分泌更多的胰島素而形成高胰島素血症(hyperinsulinemia),並進一步間接地出現了高血壓且對整個循環系統造成破壞;而血液中的高胰島素會抑低調節(down-regulate)全身細胞的胰島素受器,消弱其原有的功能,結果這種對胰島素的耐受性(tolerance)又使胰島素阻抗更加地嚴重。簡而言之,遺傳加發炎加送往肝臓的脂肪造成了胰島素阻抗,且血液胰島素濃度跟著上升,接著使腹部脂肪細胞增生更多油脂,再進一步增加血液運往肝臓的三酸甘油脂並加劇發炎情形,再使胰島素阻抗更加地嚴重,胰島素又再被迫大量分泌而出。這就是一種惡性循環,只是這裡面的頭號戰犯——脂肪,來源卻不是飲食中的油脂。事實上,三酸甘油脂一直都在血液中循環著全身血管運行,只是會出現高濃度的現象,主因是碳水化合物飲食和既有的體內脂質而非食物脂肪造成(在單元09〖基礎食物分類〗會討論更多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胰島素阻抗的問題),而這裡所謂的體內脂肪即是指內臓肥胖,就是造成問題的最主要原因。因為特定類型脂肪大量集中在腸道周圍(即臓器)而形成嚴重的胰島素阻抗,最後身體因胰島素分泌跟不上而造成血糖失控;有內臓肥胖的男性病患往往會出現腹部腰圍大於臀圍的現象,女性則是以腰圍不小於80%的臀圍尺吋為判定標準。
  第一和第二型糖尿病在治療上有許多共同之處,但兩者有一些地方明顯不同。第二型發病過程較緩慢且不易在初期就馬上被人發現,總是要到出現了高血壓、視覺問題或是重複感染(原註:如女性在早期血糖稍微偏高時常會有陰部的感染現象,會造成刺癢或灼燒感)等併發症才會注意到,而且這種疾病在早期的血糖值只要小幅度偏離正常範圍,身體的許多器官如神經、血管、心臓、眼睛等就已經受到了損害;也因為有這種潛藏的性質,又不像第一型若未接受治療就會融化成糖水並在短短數月間死去,此類疾病常被稱為沉默的殺手。第二型人數眾多,造成心臓病、中風、截肢的人數可能比第一型還要多,更不用說也是其它如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腎衰竭、失明和勃起障礙的主要成因,又常因為病情進展緩慢而未獲治療或治療不積極,更使其各式併發症狀加劇。在治療方法上,多數的第二型病人不需要注射胰島素,原因是由於胰島素阻抗的關係,他們體內的胰島素濃度往往高於一般正常人,只是血糖無法降至正常數值(可是脂肪增生的能力卻不受影響),若再加上沒有得到正確治療的方法,最終他們胰臓的β細胞會被完全耗竭,結果就會和第一型糖尿病患一樣,要靠注射胰島素才能夠存活下來。


2023年7月9日 星期日

《伯恩斯坦醫師的糖尿病治療方法》第四版選譯02

   以下是從《伯恩斯坦醫師的糖尿病治療方法》第四版(《Dr. Bernstein's Diabetes Solution》,4th edition)選擇性地翻譯我自己覺得有趣的段落或部分編章;這本書目前沒有中文版,如果有興趣且可以進行英文閱讀的讀者請務必找來看看,相信會對疾病治療有極大的幫助。

    This post is selected chinese translation from 《Dr. Bernstein's Diabetes Solution》,4th edition. I just choose paragraphs and partial chapters, which attract me, as materials for personal translation exercises. If there is anyone who's interesting about this endocrine disorder, please go get this book and read it thorough. The knowledge and treatments in it should have great curative effect on this disease and its complications.

林詠盛(Louis), louisophie@gmail.com

----------------------------------------

我超過65年的糖尿病的人生

  在我認識的朋友當中,很少有跟我一樣在1946年得到糖尿病但現在仍存活下來的,更不用說這之中沒有一個人能夠擺脫糖尿病所造成的各種長期併發病。對我自己而言,要不是我有找到治療的方法,否則現在我也沒有辦法能夠健康地活著。許許多多有問題的糖尿病飲食和觀念到現在仍被大多數的醫生視為圭臬,而且長期實施下來會對病患造成難以挽回的嚴重傷害,對此我個人感觸甚深,因為這些被認為有關糖尿病治療的傳統智慧結晶,事實上差點就讓我一命鳴呼。

  我是在1946年12歲時被診斷出得了糖尿病,在之後的20多年當中我就如一般的糖尿病患者一樣,老實本分地照著醫生指示的治療方法來管理病情,並且在疾病的限制下盡可能地過我正常的生活。但這段時間下來,我的糖尿病相關併發症卻越來越嚴重,就跟許多的糖尿病患面對的現實一樣,我認為我並沒有辦法頤養天年而是會提早往生;我雖然看起來像是活著,但生活品質卻乏善可陳。我知道這就是我的疾病,也就是所謂的第一型或是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這種病常在小孩子身上發生,也因此常被叫作幼年性糖尿病;像這種得到第一型糖尿病的人為了活下去,每天都要注射胰島素才行。

  在1940年代可以說仍處在糖尿病治療的黑暗期。在那個時候我每天都要煮我的針頭和玻璃注射器來消毒,並且三不五時就要用磨刀石來把針頭重新磨尖,而且我還要用試管和酒精燈來檢測我的尿液裡頭有沒有糖分。許多現在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治療工具,像是能夠快速監測手指血液血糖的機器、或是可抛棄式的胰島素空針,都是那個時候所無法想像和使用的。但即使是如此,現在患有第一型糖尿病小孩的父母親還是跟我那時的父母一樣,他們沒有辦法擺脫有一天自己的小孩會不小心躺在床上卻叫也叫不醒的恐懼。這種因治療上的嚴重錯誤而造成的悲慘狀況,都是這些家長想要盡全力避免的情形;另外也因為我長期血糖過高且控制不良,我的身體也有發育遲緩的問題;這種成長困難的狀況,即使到了今天仍發生在許多幼年發病的糖尿病患者身上。

  那個時候的醫學界剛開始推測高脂肪和心血管疾病有所關連,而隨後沒多久大家也開始認定大量的油脂攝取是造成高血脂的原因。而因為許多的糖尿病患者,中間包括了小孩子,都有所謂高膽固醇的問題,因此很自然地醫生開始認為許多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併發症,像是心臟病、腎衰竭或是失明等等,都是因為病患吃了太多的油脂所造成。因此之故,我被要求進行低飽和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治療(45%的卡路里來自碳水化合物),而且這還是在美國糖尿病協會(ADA)和美國心臟協會(AHA)開始推廣這種飲食前的情形。因為碳水化合物會提高我的血糖,我被迫用10cc的超大隻注射針筒來注射大量的胰島素來處理血糖的上升,而這種注射過程既緩慢又痛苦,最終把我屁股的皮下脂肪都給破壞殆盡;還有即使我吃的是低油脂的飲食,我的血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仍一直居高不下;我的眼睛也出現了病變,分別是眼瞼開始出現脂肪生成、以及雙眼虹膜周遭有了灰色沉澱物的產生。

  正當我二、三十歲,也就是一般人生命中最精華的時候,我的身體卻處在一種快速耗損衰敗的情形:我整天都有嚴重的胃灼熱(糖尿病造成的胃輕癱),我的肩膀總是冰冷僵硬,我的雙腳對外界接觸的感受出現問題、且肢體的損害變形越來越嚴重。而當我把這些狀況說明給我的糖尿病專科醫生(同時也是那時美國糖尿病協會的主席),我卻總是得到一樣的回答:「別擔心,這些問題跟你的糖尿病沒有關係,你病情照顧得很好。」但是我一點都不覺得好在哪裡;現在我了解到這些問題廣泛地發生在病情控制不好的糖尿病患身上,只是在過去我卻被灌輸說這些現象都是正常無虞的。那時我結了婚,申請上了大學且開始接受工程師的訓練,而且也有了小孩。儘管我外表看起來就和小孩子差不了多少,我卻覺得我已經是個老頭子了:我下半部雙腳的毛髮都不見了,這表示我有了周邊動脈疾病的問題,而這樣的糖尿病併發症會造成截肢;透過運動壓力測試,我被診斷出得了心肌症,而這是一種心臟肌肉纖維化的現象,在第一型糖尿病患身上很常見,並常造成心臟衰竭和死亡。儘管和我被告知病情控制得宜,我仍受其它許許多多的併發症所苦:我出現了夜盲的問題、眼球微動脈瘤症(雙眼血管膨大)、以及早發性的白內障;只要我躺下來,我的大腿就開始疼痛,而這是一種常見但卻被忽視又不被了解的糖尿病併發症,叫作髂脛束/闊筋膜張肌症候群(iliotibial band/tensor fascialata syndrome);也因為我的肩膀僵硬,簡單的穿T-shirt的動作對我而言卻是巨大的痛苦。

  除此之外,透過驗尿我發現到我有大量的尿蛋白,而從我那時得到的資料得知我罹患了嚴重的腎臟病,而在1960年中後期那個年代,有嚴重尿蛋白的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他們的生存期只有五年。我的一個大學工科同學跟我說他有一個沒有糖尿病的姊姊也是死於腎臟病,而且因為身體水份無法排除,死前她全身如充氣般腫大;而在我得知我的尿蛋白情形之後,我晚上開始做惡夢,夢到我就像一顆不斷充氣到最後終於爆炸的氣球。到1967年為止,我受到這許許多多的糖尿病併發症所苦,身體總是孱弱不堪且感到提早的衰老。我有三個小孩,其中最大的不過才六歲,我卻了解到一個殘酷的事實,就是我沒有辦法活著看到他們長大。

  這時候我父親建議我看要不要去健身房鍛鍊身體。他認為在激烈的運動後身體會感到好過些,而我也因為這樣就開始了每天的練習。或許是運動真的對身體自我調節有一點用處,我對病痛的負面情緒確實有得到舒緩,畢竟鍛鍊身體至少給我一種我有在做什麼事情的感覺。只是鍛鍊歸鍛鍊,我沒有辦法增加肌肉量,身體也沒有變得強壯多少。我就這樣做了兩年的重量訓練,但無論我怎麼咬緊牙根努力地執行,我都擺脫不了只有115磅(52公斤)的虛弱身體。

  這些是我在1969年時狀況,也就是在這時,我的醫生太太發現到並跟我說明,我總是處在一種低血糖的上下波動狀態,要不是我的血糖正在快速的降低、或是正處在低血糖中、否則就是剛脫離低血糖狀態的回復階段,而它又伴隨著全身虛弱和頭痛。會造成低血糖的原因是我以高碳水化合物為主要飲食,而為了要壓低隨後而來的血糖上升,我必須注射大量的胰島素,但問題是這樣大的量卻會造成無法明確估算藥效的嚴重後果。每當這種低血糖的波動發生,我的頭腦就會陷入混亂、行為開始失序、且會對他人說出有失禮貌的言語;這樣慣性頻繁的低血糖問題已經給了我父母極大的負擔和壓力,而現在又變成我的太太和小孩要承擔這些東西,真的讓我覺得我的家人已經快支撑不下去了。

  就這樣一直到了1969年10月,我的人生才突然間出現了一點光明。

  原本我在醫療器材製造公司擔任研究主管,隨後換了新工作到一間家庭用品公司上班,不過我和原公司的交流並沒有中斷;有一天我收到了最新一期的商品目錄期刊(這份期刊名叫作《Lab World》),裡面有一則新機器的廣告,它可以讓護理人員在半夜且實驗室休息的時候,對於昏迷不醒的病人在送進急診室的當下,可以有效辨別出是血糖失控還是酒醉,然後就可以馬上採取有效的治療方式,且廣告上指出,這台機器能夠在一分鐘且只用一滴血就可測得血糖的數值。既然我有嚴重的低血糖問題,而尿糖測試又不精確(糖份在離開血管後才變成尿的一部份),因此如果我能夠知道我血糖的數值,或許我就能夠找到方法來避免低血糖的問題、神志不清和暴躁易怒的情形說不定也可以得到解決。我對這台機器著了迷:它有一個用玉石軸承組裝成的4吋長電流器,總共有3磅重(1.36公斤),要價650美元。我跟製造商連絡想要訂購一台,但他們只買給醫生和醫療院所,病患是不能購買的,因此我便用我身為醫生的太太的名義買了一台回來。

  我開始自已測量血糖,一天測5次,並且發現到我的血糖值就跟雲霄飛車一樣高高低低。身為一個工程師,我已經習慣於用數學方法來解決問題,前提是我要有數據以及了解問題背後原理為何,而現在我突然有辦法能夠分析我疾病的狀況了:透過頻繁地測量,我發現到血糖會從低至只有40mg/dl到高達400mg/dl,而且是一天會發生兩次這種大幅波動,而一般人正常的血糖值也不過只有83mg/dl而已,也難怪我會有情緒劇烈不穩定的現象。為了處理我的血糖起伏,我把胰島素注射的次數從一天一次改為一天兩次,並對飲食作了實驗性的調整,以減少碳水化合物來降低注射的劑量,而極高和極低的血糖值雖然還是會出現,但已經不會這麼頻繁地發生了。

  我就這樣自已測量血糖做了三年,但我發現到我的併發症仍有惡化的趨勢,而且體格也沒有什麼改變,仍舊是只有115磅(52公斤)的瘦弱狀態,因此我開始對糖尿病併發症的預防和運作機制有了質疑,因此我想辦法去取得相關的期刊論文,想試著去了解運動到底能不能有效地阻止併發症的發生。那個年代要取得期刊論文不像現在只要上網點一點滑鼠那麼簡單:1972年時,我要先向當地的醫學圖書館提出想要的論文清單(這就要花75美元),接著文件會先送到華盛頓特區進行處理,最後才會寄給申請人,而這樣一趟下來要花大約兩個禮拜的時間;雖然過程麻煩,我還是發現了一些看起來有趣的文章並且提出了申請。許多的這些論文往往數據晦澀難懂,並且多是以動物實驗為主,可是這當中沒有一篇論文是討論有關運動和糖尿病併發症預防之間的關係,兩者間的資料付之闕如;但這些動物實驗所呈現出來的數據表明,糖尿病併發症是可以預防甚至是逆轉的,只不過靠的不是運動,而是保持血糖的正常!這實在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因為所有關於糖尿病的治療都是側重其它的面向,像是低脂飲食、預防嚴重低血糖發生與因高血糖而有的致命性酮酸中毒,可是這種種治療方法都和長時間讓血糖值維持在正常範圍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

  我抱著興奮的心情把這些資料拿給我的醫生看,但他卻不甚感興趣。「這些動物畢竟不是人類」他說,「更不用說要穩定人的血糖是不可能做到的。」可是身為一個接受科學訓練的工程師,醫師認為這做不到,我卻覺得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我已經走頭無路了,我就下定決心把自已當成動物來自己治療自己。

  接下來的一年裡我持續每天量5到8次的血糖;每隔幾天我會在飲食和針劑使用上作小的變化,結果是對血糖有益的則保留,無用的則避免。我發現到1公克的碳水化合物會讓我的血糖上升5mg/dl,而½單位的舊式動物胰島素會讓血糖降低15mg/dl。我就這樣不斷改進胰島素的使用和飲食內容,在這一年內我已經可以達到一整天下來我的血糖都是平穩的狀態,而多年累積的長期疲勞和併發後遺症,也在一夕之間消失殆盡而有了神清氣爽之感;身邊的人也注意到我的灰色膚質消失了,而幾年下來始終飆高的高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現在不只是大幅度地下降,而且還是在正常範圍內的最低下限中。

  我的體重開始增加了,至少就我的肌肉而言,我已經可以跟一般非糖尿病患者一樣能夠加以鍛鍊增長了。我的胰島素劑量也大幅減少到只需要一年前⅓的量即可,而在之後使用新開發出來的人體胰島素,用量更只要原來的⅙不到;原先因在皮下注射大劑量胰島素而造成疼痛且一直好不了的腫塊,現在也消失了;因高膽固醇而增長的眼瞼脂肪也不見了;我的消化問題(像長期胃灼熱和飯後打嗝)和困擾已久的尿蛋白,現在也都徹底沒有了。時至今日,我許多高敏感度的腎功能檢測結果也都完全正常;而最近我也發現到我雙腿血管內壁中的肌肉鈣化也正常了,可是這種蒙克伯格動脈粥樣硬化症(Mönckeberg's atherosclerosis)是當初我在醫學中心任職周圍血管疾病門診主任時,以這是無法治癒疾病的觀念來教導底下醫生的,結果我自己證明自己錯了。不過另一方面,我變形的腳、下垂的眼瞼和下半部雙腳的掉毛現象並沒有痊癒,到現在還是這個樣子。但不管怎麼說,我現在已經73歲了(譯註:2007年時),我的冠狀動脈鈣化比分只有1分,比大多數的青少年都還要好。

  我有一種我是自己身體新陳代謝主人的新感動,就和我在工程領域上解決一個困難問題而有的成就感相同:我靠著自學來調控我的血糖而不再有如雲霄飛車般極高或極低的狀況發生,也就是說自己的許多糖尿病相關病變終究是靠自己就能夠加以控制並予以改善的。那時是1973年,我對病情控制的成功非常地興奮,認為這是一個大發現,因為我

  訂閱且讀遍了所有的英文糖尿病相關期刊,可是有提到人體血糖正常控制必要性的文章卻一篇都沒有,反而是每隔幾個月就會出現論文說血糖的正常控制是絕不可能的事情,只是身為一個工程師,我卻做到了醫學專家們認為不可能達成的任務,而這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我現在回頭思考這個間題,我只能由衷地感謝許許多多的因緣才有辦法促成正果,包括像是讓我的整個人生、身體以及家庭能夠起死回生的治癒與和諧,而且也給了我一個正確的方向可以繼續走下去。不管怎麼說,我有義務要把所得的知識和方法分享出去,避免其它成千上萬所謂「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跟我一樣遭受沒有必要的苦難,而那些治療的醫師應該也會非常震驚地了解到,原來糖尿病的嚴重併發症是能夠完全避免、甚至是可以逆轉痊癒的。

  我天真地希望可以讓大家知道我發現的方法,而且醫生會採用這些技巧來幫助病患,於是我把這些東西整理起來寫成文章,並寄給在生產我使用的血糖機的公司(Ames Division of Miles Laboratories)中一位叫作查爾斯·薩瑟(Charles Suther)的人,他那時是負責糖尿病器材的業務工作,同時也是我一路走來唯一給我支持和鼓勵的人;他收到信後還請了一位他們公司的醫學期刊編輯來幫我的論文作修訂。隨後的幾年間我把我的論文和修訂後的版本寄給許多的醫學期刊,在這同時我的健康狀況也越來越有起色,無論是我自己或是家人都看在眼裡,這也表示我的方法是有效的,但是我收到的許多拒刊信卻不認同這樣一個明顯的事實,只因為這跟專家們所受的教育與觀念是對立衝突的。這些信件內容往往都是這樣的句子:「研究對於血糖正常控制的必要性目前並無共識。」(NEJM,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或是「有多少病患有能力去使用電子儀器來測量血糖、胰島素、尿液或是其它的身體數據呢?」(JAMA,美國醫學期刊)。雖然事實上的發展完全相反,因為從1980年起,這些所謂「電子儀器」都變得非常普遍,而血糖器材的世界年銷售也已經超過40億美元了,就如同只要我們進到藥局所看到一整排的血糖機,就可以想像有多少病患正在或是能夠使用這些「電子儀器」了。同時我也試了其它的管道像是參加許多有名的糖尿病友團體,希望可以認識到更高階層的人如醫師或是相關的研究人員,可是這沒有什麼太大的幫助,因為就算我參加活動、成為協會的工作人員、以及和許多有名的糖尿病學家成為朋友,在美國這個地方,我也不過只遇見3位醫生願意提供我的新方法給病患,且只是作為選項之一來實驗觀察看看而已。

  查爾斯·薩瑟同時間帶著我未發表的論文(這時我已自費打字並排版印刷)洽談全國各大學的研究中心,並發現尤其是在患者自己測量血糖這件事情上遭到了醫師的強烈反對,就算這對患者血糖控制的幫助極大也無濟於事,這也導致他們公司晚了好幾年才推出給病患使用的血糖機,也讓他們和其它有關血糖機、血糖試紙的業者損失了大筆營收,因為本來是可以賺更多的。這種來自醫界的反彈有幾個原因,首先是他們沒有辦法想像糖尿病患怎麼可以有能力來自我治療,因為病患要是懂醫學知識,那他們要怎麼賺錢呢?在那個年代,糖尿病患每個月要去醫生那邊量一次血糖,要是他們能夠自己在家花25美分的錢(那個時候的價錢)就可以自己測血糖,那誰還要花錢看醫生呢?更何況醫生自己也都不相信保持血糖穩定有什麼重要性可言。就某個層面來說,自我血糖監測對只治療糖尿病的病徵而非病根的眾多醫師而言,在經濟收入上有著非常巨大的威脅。最好的例子就是眼科診所,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就可以看到,在候診間總是有為數眾多的糖尿病患在排隊,等著做昂貴的熒光素血管造影術(fluorescein angiography)、眼部電腦斷層或是電射治療。

  配合薩瑟在背後無償的支持,1977年我在紐約市開始了我2所大學補助研究計畫的其中一項,而且先後2個研究的成果都成功治癒了糖尿病患者早期的併發症,也因此他們又分別補助了世界第一場針對血糖自我監測的研討會。從那時起我開始受邀參加世界性的糖尿病論壇會議,可是卻只有極少數是在美國本土獲邀出度的;雖然如此,我的第一篇醫學論文終於得以在這許多會議中的一場摘要裡頭發表,它的題目是〈以蛋白質作為碳水化合物最主要來源的糖尿病治療方法〉(〈Protein as the Principal Source of Carbohydrate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令我感到有趣的是,有更多的外國醫師比他們的美國同僚對於血糖控制更有興趣,像是一些早期決定採用自我血糖監測治療方法的是來自伊色列和英國的醫師。1978年時,大概是受查爾斯·薩瑟的努力影響,一些美國的研究人員開始嘗試我們的治療方法、或是進行調整後再給病人實行。最後是到1980年,血糖機製造商才終於開放給病患購買使用。

  這整個事情進展之緩慢令我無法接受,因為只要整個醫療體係繼續原地踏步,本來可以獲救的糖尿病患就會因而死去,更不用說其它成千上萬能夠大幅提升生活品質卻被嚴重耽誤的病友了。在1977年我決定辭職去念醫學院————既然打不過對方,那我就加入他們;而有個醫師頭銜,我寫的論文在發表上或許也會順利些,加上我也可以把血糖控制的方法教給其它的人。經過一年的預備醫學課程和一年的等待,我在1979年進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就讀,而那時我已經45歲了。在入學第一年我就寫了我的第一本書《糖尿病治療:以血糖圖表法來穩定血糖》(《The Glucograf Method for Normalizing Blood Sugar》),在裡面我詳細例舉了第一型、也就是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的治療方法;這幾年下來我又陸續出版了八本書、以及在科學和有名的期刊上發表了許多的論文。在最近的五年中(譯註:2011年止),我一直有免費的線上影音提供給數以千計的醫學人員和患者觀看,這些問答內容在每月的最後一週都可在www.askdrberstein.net找到(譯註:youtube也有)。其中的一千個問與答我們把它整理成2本電子書,分別是《第一型糖尿病療法》與《第二型糖尿病療法》,它們在網路上都可以找得到。

  1983年我終於在紐約市的馬馬羅內克(Mamaroneck)住家附近開了我自己的診所,同時間我的年齡也活超過了一般醫學治療下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生存歲數;而這些年下來,我可以很有自信地說,我是有能力可以同時來幫助第一及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不二人選,而我做的工作就是教他們如何良好控制自己的疾病,並讓他們可以跟我一樣繼續享受人生接下來的精華歲月,且過得長壽、健康又結果累累。

  本書的目的是在分享我用在病人以及我自己身上的治療技巧和方法,其中也包括目前最新的醫療發展概況(譯註:2011年)。如果您自己或是所愛的人有同為糖尿病這樣的問題而身陷水深火熱之中的話,我相信本書能提供您一些治療方法來改變您的人生,就跟我改變了我自己的人生一樣。


《伯恩斯坦醫師的糖尿病治療方法》第四版選譯01

  以下是從《伯恩斯坦醫師的糖尿病治療方法》第四版(《Dr. Bernstein's Diabetes Solution》,4th edition)選擇性地翻譯我自己覺得有趣的段落或部分編章;這本書目前沒有中文版,如果有興趣且可以進行英文閱讀的讀者請務必找來看看,相信會對疾病治療有極大的幫助。

    This post is selected chinese translation from 《Dr. Bernstein's Diabetes Solution》,4th edition. I just choose paragraphs and partial chapters, which attract me, as materials for personal translation exercises. If there is anyone who's interesting about this endocrine disorder, please go get this book and read it thorough. The knowledge and treatments in it should have great curative effect on this disease and its complications.

林詠盛(Louis), louisophie@gmail.com

----------------------------------------

 新版序言

  本書的前一版在2007年發行(譯註:本書於2011年發行),這幾年當中許多有關糖尿病的研究知識都有了長足的進展,我也不斷地在精進我控制血糖的各種技術和方法,也因此這一最新的版本將會討論到許多的新產品,包括新研發的藥物、新型的胰島素、新的營養補充品以及新推出的糖尿病醫療器材,同時也會深入探討在這段時間我長期發展研究的有關血糖控制更精準的一些新方法。另外本書也會針對有關減重一些振奮人心的新治療方法有所介紹,像是新型的注射藥物腸促胰島素擬物(incretin mimetics),因為它在減輕碳水化合物食慾以及暴飲暴食上有著良好的功效。

  此次改版是以前三個舊版、以及更早之前我所出的其它三本糖尿病書籍作為內容基礎,而病患可以在醫師或糖尿病衛教師的指導之下把本書作為參考的工具,利用裡頭像是階段性的治療法以及幾乎所有的必備知識,來把血糖控制在正常的範圍內;我會盡其所能地不遺漏任何細節,包括過程的說明以及維持的方法,再加上醫師和衛教師的協助,我相信病患就有能力控制好自已的第一型(幼年發病)或是最常見的第二型(成人發病)糖尿病。就我知識所及,目前並沒有專門針對血糖控制且包含這兩種不同類型糖尿病治療的書籍。書中提到了不少糖尿病醫師可能陌生且不了解的題材,可是我非常希望相關的人員(如醫師和護理師等)可以把這些知識用在病人身上,而且能夠從中學習和獲得經驗,並盡全力幫助病人控制好這個可怕但卻是可控的慢性病。

  在書中是到了許多飲食和營養學的必備知識,但重點仍是擺在血糖控制的詳細方法上,像胰島素無痛注射的步驟細節與技巧等等,因此其它的一些相關問題(像是妊娠糖尿病)本書就不會多加討論,畢竟這些單一疾病各自的細節加起來都可以獨自寫成一本書了。無論如何,我的辦公室電話號碼出現在書中的許多地方,我們非常歡迎讀者來電詢問任何問題,像是我們最新推薦的血糖機、器材或是最新的藥物等等,我們都會盡力解答。我也希望讀者上這本書的網站www.diabetes-book.com去去逛逛,裡面有我最近的文章、血糖自我監控的歷史介紹、各相關網站的連結、以及讀者的心路歷程等等,其中也有一個人數不斷攀升的社群平台,是由糖尿病患及其伴侶(原註:社群中最少有兩個人因而相識結婚)和有興趣的人所組成,讓大家可以來分享自已的治療故事;這個網站也允許讀者把內容轉寄給任何可以從本書得到幫助的人。

  有些引入好奇的新治療方法和商品會透過新聞媒體和廣告大肆宣傳,但本書不一定會所討論,原因是它可能根本是無用甚至是有害人體因此被我刪除不談,或者是在本書出版後該產品才上市而來不及收錄進來;不管是新或舊的糖尿病用藥都有好有壞,前者像是二甲雙胍(metformin,商品名為庫魯化Glucophage)都是不錯的藥物,但後者如硫醯基尿素類(sulfonylureas)卻是非常糟糕的用藥,因為該藥會強迫壓榨病人身體餘下的胰島素製造能力導致加速失去功能;我同時也省略一些仍在未定之天的發展中及效果不好的藥物和療法;最後我也沒有心力去揭發那些所謂的「奇蹟療法」商品,因為不管怎麼看它們都毫無奇蹟可言,且根本和治療沒有任何關係。

  如果有讀者在用本書的治療方法時懷了孕,要注意到書中所提到的藥物中只有二甲雙胍、阿斯匹靈和胰島素這三項有在懷孕婦女上做過實驗,但不管讀者使用的藥物為何,一定要跟醫師和藥師溝通告知,而且最好是能夠在懷孕前就要提早做好規劃。已經有數以千計的糖尿病患因本書的治療方法而得到極大的幫助,只要在嚴格的實行下,配合醫師的協助,病人就非常有機會免去血糖不穏上下振蕩而有的不適感,也能夠避免甚至是逆轉長期高血糖下的各種嚴重併發症。

  最後一點我想說的是,本書中是到的多數治療方法都和美國糖尿病協會(ADA)及其它國際性的糖尿病組織有著直接的衝突和對立;事實上,要是我繼續照著他們的方法來治療生活,我早就已經死不瞑目了。這些對立處包括像是我推薦的低碳水化合物飲食、避免開立會破壞第二型糖尿病患β細胞生產胰島素能力的藥物(如硫醯基尿素類)、避免使用特定類型的胰島素、我對於保存患者β細胞功能的觀念和治療(這對傳統醫學是很陌生的想法)、以及我最堅持的一項原則:每個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的一般人一樣,都要有著正常穩定的血糖值,而不是像美國糖尿病協會所宣稱堅持的高血糖才是正常。

  最重要的是,和美國糖尿病協會的治療方法相反,我們的方法行得通且有效。

《伯恩斯坦醫師的糖尿病治療方法》第四版選譯15-2

  《伯恩斯坦醫師的糖尿病治療方法》第四版選譯15-2   以下是從《伯恩斯坦醫師的糖尿病治療方法》第四版(《Dr. Bernstein's Diabetes Solution》,4th edition)選擇性地翻譯我自己覺得有趣的段落或部分編章;這本書目前沒有中文版,如...